发布时间:2025-07-11 00:59:32 浏览:
开云真人最近,随着古茗带着8.9元现制咖啡杀入7600多家门店,奶茶咖啡化“战火”彻底被点燃——
从蜜雪冰城的幸运咖低价突围,到喜茶、奈雪的咖啡产品线补充,以及茶百道、沪上阿姨咖啡专门店“咖灰”“沪咖·东方拿铁”登场……过去几年,市场主流茶饮品牌普遍向咖啡靠拢。
2022年美团欲牵线古茗与瑞幸、Manner合作时,古茗创始人王云安曾发出这一前瞻性判断。
次年开始,古茗咖啡业务便有了新进展,其先后推出榴莲生椰拿铁、牛油果生椰拿铁、黑巧摩卡等咖啡饮品,覆盖门店数量从最初的500家扩张至现在的7600余家。
如今,古茗不仅重磅推出Good轻椰拿铁,还官宣吴彦祖为“咖啡品质合伙人”,以全新合作方式掀起平价品质咖啡。
实际上,不只是古茗,自2014年COCO开设专门的COCO Cafe线下店后,越来越多茶饮品牌将触角伸向咖啡赛道:蜜雪冰城推出子品牌“幸运咖”、奈雪的茶与喜茶也设置了专门的咖啡产品线、霸王茶姬虽没有咖啡饮品,却在制作方式上“沿用”咖啡萃取技术。
尤其2023年以后,包括喜茶、茶百道、沪上阿姨等茶饮头部,均在咖啡业务上完成了试水动作。
如今,这场由茶饮品牌掀起的 “咖啡” 已持续数年,各品牌在这片新战场的战绩究竟如何?
在咖啡业务布局上,以投资收购为主要手段的奶茶品牌成为最醒目的“反面案例”。
2022年,书亦烧仙草以千万资金入股长沙连锁咖啡品牌DOC当代咖啡,试图借其打入咖啡市场。然而随着瑞幸、库迪前后脚掀起价格战,苦不堪言的DOC咖啡即使将均价从30元下调至15元后,依旧难逃没落,两年亏光投资款后走向大规模闭店。
喜茶的咖啡投资版图更显惨烈。2021 年喜茶斥资 1 亿领投 Seesaw后,其创始人聂云宸又个人加注了乌鸦咖啡与KUDDO咖啡,同时推出“喜鹊咖”子品牌。但在猛烈的内卷冲击下,Seesaw门店数从巅峰腰斩,且一度深陷欠薪丑闻,乌鸦咖啡仅剩1家门店苟延残喘,喜鹊咖则直接歇业。
奈雪投资的新式鲜果咖啡“怪物困了”同样不能幸免,巅峰时期曾计划2023年开出200家门店,如今仅剩下深圳5家门店在营。
其中亦有投资成功的,比如奈雪2022年投资的AOKKA咖啡、喜茶投资的KUDDO咖啡,均因独特的创意产品稳步发展,但目前规模化不足。
一类是早期沪上阿姨代表的店中店模式,即在原有门店区域增设一个档口,专营咖啡业务。以原有门店平台赋能,沪上阿姨旗下“沪咖”不到一年时间就铺向全国1800多家门店。
然而,这种轻资产、高复用的快扩张策略却暗藏隐忧。尤其当同一门店产品替代性冲突过强时,两个产品可能存在互相打架蚕食。
目前,茶百道的“咖灰”、蜜雪冰城“幸运咖”、茶颜悦色“鸳鸯咖啡”等,均采取此类扩张路径——开设单独门店,分开运营。
以茶百道旗下“咖灰”为例,门店不仅设有专门的咖啡饮品,还有汉堡三明治等简餐,已形成独立的商业业态。
不过,高成本复制压力下,这种扩张路径稍显缓慢,目前除幸运咖已形成千店规模外,像鸳央咖啡只有83家,咖灰仅1家。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一向以店中店形式扩张的沪咖也在上海开出了首家独立咖啡店“沪咖·东方拿铁”。
三类是古茗这种直接在原有门店增设咖啡产品线的。由于试错成本低,且轻资产运营,这种模式有利于将产品迅速铺设全国。以古茗为例,仅9个月时间其咖啡业务就覆盖到7600多家门店。
而在早期,包括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也以此方式涉足过咖啡赛道,但目前坚守者寥寥无几。
尤其当蜜雪冰城以“幸运咖”重构咖啡价格带,古茗用8.9元鲜果咖啡击穿下沉市场后,茶饮品牌们正扯掉传统咖啡“高价小众”的标签,推动中国咖啡市场从精英消费迈向全民日常。
茶饮行业正面临增长瓶颈:过去一年,新式茶饮行业用户规模同比增速不足 8%,标志着市场已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厮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咖啡市场的蓬勃发展,2024年现制咖啡连锁门店数量首次突破100万家,连锁化率超过60%,是现制饮品中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
这种一冷一热的市场反差,让咖啡成为不少茶饮品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优选方向。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以日均新开约10家店的速度,将门店强势增长至6000家,单店月营收实现35万;古茗在引入咖啡后,门店销售额增长大约10%……
这些数据背后,不仅是品类本身的市场潜力,更是茶饮品牌对 “咖啡大众化” 趋势的精准把握。
价格上,瑞幸与库迪先后发起的9.9喝咖啡活动,将原本30元的高价咖啡拉下神坛,降低了消费门槛;场景上,瑞幸将咖啡从原本星巴克式的商务社交场景中抽离出来,让其成为快消类饮品,逐渐渗透到顾客生活的方方面面;产品上,生椰拿铁、生酪拿铁等风味咖啡饮品的出现,解决了原本“咖啡过苦”、消费群体有限的问题,在口味上更亲民;门店上,瑞幸上万家门店的强渠道优势,早已将咖啡产品渗透到更大的市场,培养了下沉用户日常饮用咖啡的消费习惯。
这些年,觊觎咖啡品类的远不止茶饮,像便利蜂、美宜佳等便利店巨头均盯上过咖啡业态。
以便利蜂为例,其甚至专门推出饮品站“不眠海Sober Hi”,试图用咖啡、饮品拉动门店业绩增长,可惜最终结果不如人意,在营收有限的情况下,不眠海Sober Hi不得不将门店数量从高峰时期的500家缩减至仅剩20家。
至于中国便利店咖啡,根据媒体报道,其常年营收贡献率不到5%,属于边缘化品类。
首先是客群上的高契合度。奈雪的茶曾对媒体表示开云真人,消费者在喝茶和喝咖啡的需求重合度上达到80%,有80%的客户是既喝茶又喝咖啡。
另外,咖啡与茶饮虽然都属于现制饮品,但目前,咖啡偏向提神的功能需求与茶饮的社交休闲需求之间仍存在分界地带,而奶茶咖啡化有利于实现“早上咖啡下午茶饮”的时间破圈,提高收入。
最为关键的是,从古茗鲜果咖啡用鲜果中和咖啡苦味,到喜茶芝芝美式叠加奶盖,再到沪上阿姨五谷拿铁融入烘焙谷物香,这些茶饮品牌基于奶茶模式对咖啡本土口味偏好的深度重构,让原本小众的咖啡饮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 “日常刚需”。
从星巴克用空间定义咖啡消费,到瑞幸用数字化重构零售逻辑,如今茶饮品牌正以 “性价比 + 产品创新” 掀起第三次咖啡大众化。
当古茗的鲜果咖啡、蜜雪的低价策略持续改写市场规则,这场跨界混战的终局,或许早已不是茶饮与咖啡的竞争,而是茶饮基因在咖啡品类中的深度渗透。
未来,当消费场景融合、产品创新与增长需求彻底打破品类边界,“奶茶咖啡化,咖啡奶茶化” 将不再是偶然现象,而是行业迭代升级下的必然结局。